文学翻译是文学走出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_世联翻译公司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翻译公司资讯 >

文学翻译是文学走出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

 翻译:
 
    要保留作家特有的气质
 
    在中外翻译历史上,翻译标准可谓百花齐放,从严复的“信、达、雅”,到鲁迅的“音美、意美、行美”,翻译是应在保存原作者特有行文气质之上做的工作。在法国,莫言作品的译者为诺埃尔和莉莉娅•杜特莱夫妇等;在日本,吉田富夫、藤井省三首当其冲;在美国,葛浩文首屈一指;而作为瑞典代表的陈安娜,也早已被中国人熟知。
 
    纵观莫言的作品,有几个关键词“民间”、“乡土”、“历史”、“现实”在文章中随处可见。这些词语彰显了莫言的风格,在翻译时被保留了下来。
 
   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,莫言作品的翻译者,美国圣母大学的葛浩文教授,采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翻成英文。他不是逐字、逐句、逐段翻译,他翻译的是一个整体。他把一切都整理好,然后翻成英文。也因为如此,这些中国作家的作品被从英文翻译成德文,而不是从中文翻译成德文。
 
    谈到翻译问题时,陈安娜说,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,作品被译介到国外数量最多的人就是莫言。目前,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,版本之多高达46种。其中《红高粱家族》就有16种译本。不仅数量最多,莫言作品的翻译质量也是最精准的,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莫言的风格。
 
    翻译:
 
    需跨语言文化双重障碍
 
    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文学功底、扎实的外语能力,更需要跨越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双重沟壑。鹤出版社总裁古斯塔夫松认为,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有两个瓶颈需要解决:一是英语文学读物左右欧美文学市场,二是缺乏高水平的译者。对瑞典来说,每年被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大多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,译自中文的作品较少。高水平的译者,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、敏感的文化触觉,甚至要与作者和作品的情感联系,才能翻越文字与文化差异的双重沟壑,把作品的原貌和灵性完全呈现。
 
    陈安娜在被问到,从汉语译成瑞典语,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时,这样回答道,不仅莫言的作品,好像多数中国文学作品,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怎样把作家自己的声音找出来,然后翻译出来。许多人以为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要懂中文,事实上要将每个字翻译出来并不难,难的是你要找出作家自己的声音。在作品中莫言的强项就是他的故事,故事易懂,但故事的气氛,要让瑞典读者有同样的感觉,这并非易事。而故事的气氛就是每一个想要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译者,所必须要逾越的文化障碍。
 
    翻译:
 
    中国文学要走的路还很长
 
    莫言的成功,为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出去,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,但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整个亚洲文学的翻译现状都不容乐观。著名汉学家马悦然给出了一组数据:2005年到2007年,译成瑞典文出版的英语文学作品占74%,位列第二的法语作品是3.6%,德文大概在2%,而来自亚洲和非洲的作品数量,加起来还不到总数的1%。这不是瑞典所独有的现象,欧洲整个的情况大同小异。
 
     莫言作品中令人惊叹的想象力、喷薄的生命冲动和大开大合的叙事风格,不论时光如何流逝,这些记忆会被封存,将被后人们一再提起,并成为不同人群感知中国的读本。国外由于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而引发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。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莫言作品被翻译成多种版本,又一次成功地证明了中国语言的独特魅力。正如莫言所说的那样,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,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。
世联翻译-让世界自由沟通!专业的全球语言翻译供应商,上海翻译公司专业品牌。丝路沿线56种语言一站式翻译与技术解决方案,专业英语翻译日语翻译等文档翻译、同传口译、视频翻译、出国外派服务,加速您的全球交付。 世联翻译公司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国际交往城市设有翻译基地,业务覆盖全国城市。每天有近百万字节的信息和贸易通过世联走向全球!积累了大量政商用户数据,翻译人才库数据,多语种语料库大数据。世联品牌和服务品质已得到政务防务和国际组织、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近万用户的认可。